科普园地
最近接待了一位来访者小米(化名),言语中表述开学后压力大,一到学校痛苦的不行,情绪很糟糕,甚至出现自杀行为。经过心理评估,小米存在严重的抑郁症状,考虑自杀风险,我们从专业的角度强烈建议小米住院调整,然而遗憾的是,其家人认为他只是一时想不开,说离开学校环境,他就不会再伤害自己。拒绝住院治疗。
门诊就诊患者中常常见到类似情况,而今作为精神科医生忍不住再次想和大家聊聊家庭认知观念对疾病后果的影响。
自杀行为背后交织着心理、社会、生物等多重因素。家庭作为个体最核心的社会支持系统,在自杀预防中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然而,家庭成员的认知观念、互动模式以及代际传递效应,既可能成为保护性资源,也可能成为风险因素。
一、家庭支持系统的双重性:保护与风险并存
家庭是自杀预防的第一道防线。研究表明,良好的家庭沟通、情感支持与安全感能显著降低自杀风险。例如,家庭成员若能及时识别自杀征兆(如情绪低落、社交退缩、谈论死亡等),并通过倾听和非评判性沟通表达支持,可有效缓解患者的绝望感。
然而,家庭也可能因以下认知误区成为风险源头:
1. 污名化心理健康问题:有的家庭将自杀视为“软弱”或“耻辱”,回避讨论心理困扰,导致患者无法获得及时帮助。
2. 过度保护或情感忽视:过度控制或冷漠疏离的教养方式,可能加剧青少年的自我否定与孤独感,成为自杀行为的诱因。
3. 代际传递的悲剧:家族自杀史可能通过遗传(如5-羟色胺系统异常)和家庭环境(如创伤性事件的影响)双重路径增加后代的自杀风险。
二、家庭认知观念对自杀干预的影响
1. 对自杀征兆的误解
许多家庭低估了自杀的渐进性。例如,一个抑郁状态的人突然表现出“平静”或情绪好转时,可能被误认为危机解除,实则是自杀决心已定的信号。此外,家庭成员常忽视间接表达(如“活着太累”)的严重性,错失干预良机。
2. 应对方式的局限性
很多家庭对家人心理问题倾向于通过“说教”或“强制管控”解决问题,而非引导患者寻求专业帮助。
作为家长您在对待孩子心理问题是是否有如此情况呢?家庭既是自杀风险的“传感器”,也是治愈力量的“孵化器”。如果有科学认知、主动干预,家庭支持系统可转化为抵御自杀的坚实屏障。正如世界卫生组织所倡导的:“预防自杀,需要每个人的参与——从家庭开始,以爱与理解照亮黑暗。” 如果您遇见了此种困境,请科学处理,学会寻求专业帮助,尽量避免悲剧发生
(作者:心境障碍二科副主任医师 张美霞 审核:心境障碍二科主任医师 张志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