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园地
在精神疾病的治疗与康复过程中,人们往往将焦点集中在患者的精神症状改善上,却容易忽视一个悄然潜伏、威胁生命的隐形危机——静脉血栓栓塞症。它就像隐藏在暗处的杀手,悄无声息地威胁着精神疾病患者的生命安全。了解相关知识,是守护精神疾病患者健康的第一步。
一、静脉血栓栓塞症是什么
静脉血栓栓塞症(VTE)包含深静脉血栓形成(DVT)和肺栓塞(PE)。深静脉血栓多发生于下肢深静脉,当腿部的静脉中形成血栓,就会阻碍血液正常回流,导致肢体肿胀、疼痛。而一旦这些血栓脱落,随血流进入肺动脉,便会引发肺栓塞。肺栓塞发病急,会导致呼吸困难、胸痛、咯血等,严重时可瞬间夺走患者生命,是不折不扣的健康杀手。
二、精神疾病患者成为高危易感人群的原因
1.药物影响:精神科治疗常用的抗精神病药物,虽能有效控制精神症状,却存在一些副作用。这些药物会干扰人体的代谢功能,导致患者体重增加,引发血糖、血脂异常,让血液变得黏稠,如同缓慢流动的泥浆,为血栓形成创造条件。
2.运动量不足:精神疾病常导致患者意志活动减退,表现为活动量减少、行为迟缓。住院治疗期间,环境相对受限,患者更多时间处于久坐或卧床。腿部肌肉缺乏运动,无法有效推动静脉血液回流,使得静脉血流缓慢,极易形成血栓。
3.精神状态影响:精神疾病患者常伴有焦虑、抑郁等情绪障碍。这些不良情绪会刺激人体应激系统,使体内激素失衡,导致血管收缩,血液凝固性增强,如同给血液“添堵”,增加血栓形成风险。
三、症状识别及治疗
1.早期症状识别:作为患者家属和医护人员,需时刻留意患者身体发出的信号。若患者出现下肢肿胀,尤其是单侧腿部,皮肤温度升高、触摸时有疼痛感,行走不适,可能是深静脉血栓形成。一旦患者突发不明原因的呼吸困难、胸痛、咳嗽、咯血甚至晕厥,极有可能是肺栓塞,必须立即就医处理。
2.及时治疗干预:一旦确诊静脉血栓栓塞症,应立即开展治疗。抗凝治疗是基础,通过服用抗凝药物,阻止血栓扩大和新血栓形成,恢复血液正常流动。对于病情严重的患者,可能需要溶栓治疗,溶解已形成的血栓,或采取手术取栓等手段,挽救患者生命。
四、全方位预防策略
1.合理用药:医生制定治疗方案时,会综合考虑患者病情和身体状况,选择对人体代谢影响小的药物,并密切监测体重、血糖、血脂、凝血功能等指标,及时调整用药,降低药物副作用。
2.适度运动:鼓励患者在病情允许时增加活动量,如在病房内散步、进行简单的肢体伸展运动,活动下肢。对于长期卧床患者,护理人员应定时为其翻身、按摩下肢,促进血液循环。此外,还可以使用物理预防方法,如穿戴医用弹力袜,使用间歇充气加压装置等,利用外部压力促进下肢静脉血液回流。
3.健康饮食:关注患者饮食,指导均衡饮食,增加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摄入,如新鲜蔬菜、水果、全谷物等,保持大便通畅。多饮水,充足的水分可降低血液黏稠度,减少血栓形成。
4.心理支持:关注患者精神状态,给予心理支持与疏导。通过心理治疗、康复活动等方式,缓解患者焦虑、抑郁情绪,稳定体内激素水平,降低血栓形成风险。
精神疾病患者的健康需要我们全面守护。静脉血栓栓塞症这一隐形危机不容忽视,从了解病症、识别症状到积极预防,每一步都关乎患者的生命安全。让我们共同努力,为精神疾病患者筑牢健康防线,使其远离这一潜伏的健康杀手。
(作者:内科主管护师 李苗苗 审核:护理部副主任护师 赵丽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