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园地
什么是糖化血红蛋白
糖化血红蛋白(HbA1c)是在长时间、高浓度血糖存在的条件下,血红蛋白和葡萄糖进行非酶促反应结合的产物,它们的糖基化位点是血红蛋白β链N末端的缬氨酸残基,其生成是一个缓慢、不可逆的过程,生成量和血糖浓度、高血糖存在的时间以及红细胞寿命相关。
国际糖尿病联盟(IDF)建议糖化血红蛋白控制标准为小于6.5%,因此当糖化血红蛋白 ≥ 6.5% 就可以确诊为糖尿病。2020年《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正式批准 HbA1c 作为除血糖之外的另一项糖尿病诊断标准。
糖化血红蛋白检查的注意事项
糖化血红蛋白不受进餐的影响,检测时可以任意时间采血,不需要空腹,也无需停止服用降糖药物。这是因为HbA1c的检查和临时性的血糖波动及应激因素无关。但是患有贫血和血红蛋白异常疾病的患者,糖化血红蛋白检测结果不可靠,应采用血糖、糖化血清白蛋白或糖化血清蛋白来评价血糖的控制情况。
糖化血红蛋白的临床意义
1.辅助诊断糖尿病:当糖化血红蛋白水平较高时,提示可能患有糖尿病,但需要结合其他诊断方法。
2.评估血糖控制:反映过去2-3个月的平均血糖水平,帮助了解血糖控制是否稳定。
3.怀孕期间糖尿病控制的指标:对预防糖尿病孕妇的巨大胎儿、畸形胎、死胎,以及急、慢性并发症发生发展的监督具有重要意义。
4.预测并发症风险:高血糖是糖尿病并发症的诱因,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可预测这些风险。
5.指导治疗:医生根据糖化血红蛋白水平调整治疗方案,以达到更好的血糖控制。
6.促进自我管理:患者了解自身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后,能更积极地参与糖尿病的日常管理。
糖化血红蛋白检查结果的影响因素
糖化血红蛋白是红细胞中血红蛋白与葡萄糖的结合产物。因此,任何引起血红蛋白数量与质量变化的因素都会干扰 HbA1c测定,对结果产生影响。
假性升高影响因素:任何可以引起红细胞平均寿命增加的因素如脾切除、再生障碍性贫血、缺乏维生素 B12、肾损伤等均可使 HbA1c的测定结果假性升高;严重的黄疸、高脂血症可能干扰测定结果,也会使测定结果假性升高。
假性降低影响因素:任何可能缩短红细胞寿命的因素如溶血性贫血、大量失血、脾肿大、风湿性关节炎、慢性肝脏疾病等均可使 HbA1c的测定结果假性降低;妊娠时血容量增加,使 HbA1c测定结果假性降低;维生素 C和维生素 E可以抑制血红蛋白的糖基化,长期大剂量服用可以使 HbA1c测定结果假性降低。
临床对糖化血红蛋白的应用评价
HbA1c的形成是不可逆的,其浓度与红细胞寿命(平均120天)和该时期内血糖的平均浓度有关,反映了过去6~8周的平均血糖浓度,这可为评估血糖的控制情况提供可靠的实验室指标,而且血糖浓度急剧变化后,在起初两个月HbA1c的变化速度很快,在3个月之后则进入一个动态的稳定状态。对于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检测来说,要定期检测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才能更好的指导饮食和用药。
综上所述,相信大家对HbA1c的重要性有了一定的了解。HbA1c不仅是糖尿病诊断的重要依据,同时对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情况、指导用药、疗效评估、以及对糖尿病并发症的预测等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价值。
(作者:医学检验科主管检验技师王艳婕 审核 :医学检验科主任检验技师王志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