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园地
在住院就医过程中,家属总是担心,甚至反复询问“不听话,你们绑他不绑呀?一绑是不是病的更厉害了?”,为此而导致家属的焦虑及担心。那么到底“保护性约束”是什么,在什么情况下实施,会对患者造成什么影响呢?
“保护性约束”是指在精神科医疗过程中,医护人员针对患者病情的特殊情况,对其紧急实施的一种强制性的最大限度限制其行为活动的医疗保护措施,它是精神科特殊患者治疗护理方法之一。
国家卫生健康委在《严重精神障碍管理治疗工作规范(2018年版)》中将保护性约束定义为:为及时控制和制止危害行为发生或升级,而对患者实施的保护性措施。由于精神科患者在发病期间大多没有自知力,常常否认自己有病,治疗管理起来有各种各样的困难。保护性约束的实施不仅可以避免患者伤害自己或他人,也可以保证治疗、护理的顺利进行,使患者能够得到及时有效的干预。
一、保护性约束的目的
1、为了防止精神障碍病人的兴奋,冲动行为或严重消极等导致个人或他人的伤害。
2、为了保证不合作病人的治疗和护理操作能顺利进行。
3、意识障碍,谵妄躁动病人防止坠床。
二、保护性约束的适用对象
1、有严重消极自己杀之念及行为者。2、极度的兴奋躁动及行为紊乱者。3、有强烈出走意图并有行为者。4、各种治疗护理不合作者。5、严重躯体疾患伴意识不清者。
三、保护性约束具有哪些
1. 宽绷带约束带-固定手腕、脚踝等部位
2. 腕部约束带-防患者躁动、抓挠、自行拔出导管
3. 肩部约束带-固定患者肩部,防止患者坐起,防止摔倒和坠床
4. 约束手套-防拔管和抓挠
四、保护性约束的部位
常为人体的大关节,如腕部,踝部,肩关节等,主要将病人的关节固定住限制活动,防止一冲动行为发生意外。
五、解除保护性约束的指征
患者的身体约束指征消失,经医护人员评估后,由医生下达解除约束的医嘱,工作人员会根据医嘱及时解除患者约束。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相信会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正确认识精神疾病,认识精神科的治疗。也请大家跟我们一起破除误解,正确认识“保护性约束”,不延误患者的治疗,使精神疾病患者能够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作者:精神九科副主任医师王秀娟 审核:医务部副主任医师高志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