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Window Of The Party Building

党建之窗

党建之窗

党的建设廉洁教育文化建设
当前位置: 首页 > 党建之窗 >廉洁教育 >警示教育 > 批评,使人更强
批评,使人更强
作者:-- 发布时间:2018-07-16 09:27:52 浏览:2469人

有人说,现在领导干部不好当。干得不出色,干部群众会批评;干得有成绩,还是会有人不满意。特别是,在媒体高度关注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形势下,网上网下,舆论如风,有些尖锐批评给当事人带来很大精神压力。这是实情,也确是领导干部必须面对的一个问题。

都知道“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没有人吃药而不觉得苦,正像没有人天生就喜欢被批评,人性如此。所以,如何对待批评历来是人生一大课题。

有句古语对领导干部来说应该很受用,云:“为政者,每人而悦之,日亦不足矣。”其一,主政一个方面工作,无论怎样努力,很难在所有方面都做到完美,很难让所有人都满意。其二,干工作就可能引起矛盾、触动利益,不可能做到每人“悦之”。怕得罪人,就没办法处理问题、开展工作。

其实,还应该有第三层意思,就是谁都不想得罪的话,恐怕要得罪更多人;想绕开矛盾,更多矛盾迟早还是要暴露出来;想当“和事佬”,结果里外都招致是非。这种四面讨好、不想担责、不愿出力的干部,老百姓心知肚明,常常给出类似“占着茅坑”之类的尖锐批评。其实,看似深谙“明哲保身”的人,真的出了事,也躲不了问责。

从全面从严治党的角度看,批评的制度化、常态化、规范化,是一项必要的建设。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让党员、干部知敬畏、存戒惧、守底线,习惯在受监督和约束的环境中工作生活。从这里切入,理解批评的价值可能另有一重境界。

批评应是一种必须常备的清醒剂。对领导干部而言,主要问题可能并不是听到的批评太多,而是常常被恭维赞美之声所包围。即使有批评,也是被礼貌客套包装过的,真实性大打折扣。公款出国旅游,违规配备专车,办公室装修超标,家属子女占公家便宜……一段时间,这些很为老百姓诟病,批评的声音不少,但很多领导干部未必听得见。有人从“破纪”走到“破法”后,才如梦方醒,闭目塞听到头来害的还是自己。教训是,没有批评,不知敬畏;听不到批评,昏头昏脑。

接受批评应是一种工作中的常态。有时,不论怎样努力工作,总是免不了被人批评。有的有道理,有的未必有道理,有的就是偏见、误解。既然无法避免,就更需要以平常心对待。尤其作为领导干部,对那些善意的批评,不论是和风细雨般的还是刺耳扎心的,都要认真倾听,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当然,对于怀有不良动机的造谣抹黑、人身攻击,也不必一味沉默,应当用事实反驳,依纪依法维权。党组织要旗帜鲜明地为那些为工作不怕得罪人、为事业敢担当的干部撑腰,不放纵歪风邪气,不容许小人当道。

批评应是一种人生磨炼,对听惯了好话的干部来说,不好听的话入耳,心理承受是个难过的坎。而这正是对干部的一种特殊考验。不少干部说,“咬耳扯袖”“红脸出汗”,会带来一种非常尴尬、没面子的感受。这就对了,严肃认真的批评,正像医生治病,总是要挑开发炎的脓包,又臭又脏又难看。但是,经过这样的“疗程”打磨锤炼的人,都会受益良多。

做事先看底线,处事讲究规矩,办事有所戒惧,这难道不比万劫不复之后哀叹“悔不当初”好许多倍吗?生活经验告诉我们,最美味的食物未必最有营养,食之不当,有时甚至不利于健康。同时,有些食物,未必美味,但有大补功效。虽然任何事情都不能绝对化,但从更为积极的方面理解和运用批评与自我批评,会使人变得更强。

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