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园地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
有一种奇怪而神秘的力量
它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我们的
思维、情感和行为
这就是心理暗示
今天我所讲解的,你在别处绝对无法看到、听到。
即使你看到了、听到了,你以为你理解了,其实你最多也只是在门口徘徊!
当然,这对我来说不过是家常便饭,因为这是我的强项。
但我估计你可能连听都没听说过,毕竟这不是每个人都能达到的高度!
通过上面这几句话,大致推断,笔者是一个什么性格的人?
A、温文尔雅,平易近人
B、恃才傲物,不可一世
如果你选B,那就对了。
——这就是暗示效应的体现。因为从一开始,作者就用一种很不谦虚、很自负的语句,字里行间就让你感觉到:笔者是一个“恃才傲物,不可一世”的人。因此,你受到了作者语言风格的暗示,从而做出了对作者性格的判断。
【概念】暗示效应(Suggestion Effect):是指在无对抗态度的条件下,用含蓄、抽象诱导的间接方法,对人们的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从而诱导人们按照一定的方式去行动,或接受一定的意见,使其思想、行为与暗示者期望的目标相符合。
著名的俄国心理学家巴甫洛夫就做过震惊心理学的巴甫洛夫效应的试验,经过这个试验他得出一个理论,那就是:暗示是人类最简单、最典型的条件反射。
【举例说明】
故事一:积极暗示 故事《望梅止渴》
在东汉末年,曹操带领军队前往讨伐张绣。途中,士兵们因长时间未进水而口渴难耐。曹操为了激励士气,欺骗士兵说前方有大片梅林,梅子又酸又甜,可以用来解渴。士兵们听后,口中流出了口水,暂时缓解了口渴,随后找到了水源,继续行军。
这个故事展示了曹操利用梅子又酸又甜的味道让士兵形成条件反射,通过语言上的暗示来鼓舞士气,解决了军队的干渴问题。
故事二:消极暗示 小品《卖拐》
范伟说自己“就是脸有点儿大”,但自己的腿没问题。本山大叔说,“脸大,那是腿部末梢神经坏死,把上面憋大了”;范伟说,“自己的左腿没毛病,小时候是右腿崴过”。本山大叔说,“那是转移了”。然后又让他把左腿跺麻,再跟着他走,逐渐一步一步的走成了一瘸一拐的姿势;
“末梢神经坏死”、“转移”等,都是医学的常用语,有极强的暗示性。加上不断地强调、引导和洗脑,让范伟在不知不觉中,对“左腿有病”的思想,身体上产生了认同。于是,“一双好腿就给忽悠瘸了”。
在生活我们也经常遇到这样的事情,当你准备在重要场合发言时,特别担心自己出错,往往是想什么来什么,事情发生时果然就会出错。
这是我们过于关注失败或错误,往往不自觉的放大这些可能性,从而影响自己的发挥。这就是心理暗示的影响。
【总结】
心理暗示可以是消极的也可以是积极的,我们可以通过神奇的心理暗示,可以让自己变得更好。可以利用自我暗示调节自己的情绪,也可以用暗示来影响别人的心情。在日常生活中,一定要认真对待各种语言暗示、行为暗示、信誉暗示、情境暗示、表情与动作暗示等等。通过心理暗示不断地向自身输入有效的积极的信号,人的言行举行就会受到一定程度的感染,进而收到一个好的结果。
【自我暗示常用语】
1.我是生命的舵手,决定自己的方向。
2.每天都是新的开始,充满了机会和可能。
3.我的内在力量远比我想象的要强大。
4.加油!没问题,你是最棒的!
(作者:急诊医学科副主任护师刘文静 审核:护理部主任护师严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