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园地
12岁的患者小凯,在一次感冒过后渐出现频繁清嗓子、眨眼,之后出现控制不住的眨眼、清嗓子、扭颈、怪叫,不停的吐唾沫,而他人对其行为的关注(如嘲笑等)更频繁引起其紧张、焦虑,不自主症状加重,形成恶性循环,严重影响患者正常学习,继而出现睡眠障碍、情绪障碍、品行障碍和攻击、自伤行为,经诊断孩子得了抽动障碍。
一、 什么是抽动障碍
抽动障碍,也称为抽动症,指的是一种起病于儿童时期、
以抽动为主要表现的神经精神疾病,表现为身体一个部位或多个部位突然、无目的、快速、刻板的肌肉收缩。常伴有其他心理行为障碍,如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强迫障碍、学习困难等。起病年龄在2~21岁,以5—10岁最多见。病情通常在10~ 12岁最严重,男性明显多于女性,男女之比为3:1~5:1。
二、 抽动障碍具体表现
抽动障碍具体表现有运动性抽动和发声性抽动。运动性
抽动常表现为眨眼、噘嘴、摇头、耸肩、扭颈、甩手、踢腿、收腹等等;发声性抽动常表现为吸气、清嗓子、尖叫、咳嗽、学动物叫,甚至反复说一句短语或一句脏话等等。
长期或严重的抽动会对儿童生理、心理带来诸多危害,譬如社会交往中被孤立,自卑、退缩、以及同伴欺侮等,情绪上产生焦虑、抑郁、低自尊。约半数患儿共患一种或多种心理行为障碍,包括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学习困难、强迫障碍、品行障碍、自伤行为、暴怒发作等。
三、抽动障碍的治疗
目前抽动障碍治疗手段包括非药物疗法和药物疗法,非药物治疗包括心理行为治疗、神经调控治疗、手术治疗等。一般来说,具有较好社会适应能力的轻症患者一般不需药物治疗,首先可以选择健康教育、心理及行为治疗,帮助患者克服存在的性格、心理行为问题,达到完全适应正常学习和生活的能力。当症状明显影响患者的学习和日常生活,通过健康教育及心理行为治疗无法控制时,应考虑药物治疗,同时药物治疗联合心理行为疗法是必不可少的。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数字疗法在抽动障碍的治疗中展现出重要潜力。相比传统疗法,数字疗法有效解决了高成本与低效率的问题,同时通过创新方式提升患者的依从性与治疗体验。这类疗法通常借助数字化技术,如游戏化训练、行为干预程序和远程治疗平台,将基于循证的线下治疗原理和技术转化为线上模式。例如,通过游戏疗法的趣味化设计吸引患者参与,同时改善运动控制和心理调节功能。数字疗法的便捷性和个性化特征为抽动障碍患者提供了更多可行的治疗选择。
四、抽动障碍患者的家庭护理及注意事项
1.日常饮食建议忌食含碳酸、咖啡因的饮料或食品,忌食含孜然、胡椒类烧烤食物,少食油腻、油炸食品及甜食。
2.科学管理电子产品,要控制看电脑、电视、手机的时间,每天使用不超过30分钟为宜,避免看血腥、紧张的电影电视剧、玩刺激性游戏。
3.鼓励孩子多参与体育活动、文艺活动,适度增加运动、减轻学业负担,同时还要进行放松训练,保证孩子的睡眠。
4.在季节交换期,尤其是春、秋季为感冒高发期,应注意患儿的脱、穿衣,谨防感冒,因感冒极易引起患儿症状复发或加重。
5.家长要保持平和心态,避免过度苛责孩子的学业表现或行为,减少不必要的压力。不要过于专注孩子的举止与动作,过度关注及提醒无形中强化了孩子的抽动,更不要采取斥责打骂的方式,会增加孩子的焦虑及紧张,加重症状。
6.关注共患疾病,除了抽动障碍本身,还需留意可能共患病的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强迫症及情绪行为问题。因此应尽早识别并及时干预。对于有自残或攻击性行为的患儿,应妥善保管利器等危险物品,预防潜在危险防止意外伤害的发生。
7. 应该给孩子多一些陪伴,多一些关爱,进行正向引导,但同时要避免过于娇惯。多与老师做好沟通,让老师清楚了解孩子的一系列行为是由于疾病导致的,并非调皮捣蛋,获得老师的理解,同时协调同伴关系,减少来自学校及同伴社交带来的歧视。
总之对于抽动症患者来说,主要要积极治疗,其次家人、朋友、校园、社会的理解、包容、支持和爱才是治愈的良方。
( 作者:护理部副主任护师李春兰 审核:护理部主任护师严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