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pular Science Park

科普园地

科普园地

健康科普专家讲座失眠症疑病症抑郁症焦虑症
健康科普专家讲座失眠症疑病症抑郁症焦虑症癫痫强迫症精神分裂症恐惧症躁狂症癔症自闭症多动症神经官能症成瘾行为心脑血管病更年期综合症
当前位置: 首页 > 科普园地 >健康科普 > 健康科普 | 关于“焦虑”你了解多少
健康科普 | 关于“焦虑”你了解多少
作者:-- 发布时间:2024-08-02 10:47:32 浏览:668人

失眠,心慌,胸闷,常莫名其妙地感到紧张、担心,毫无理由的感到不安,时刻提心吊胆,如果出现这些情况,那么是否应该注意一下你的精神状况了呢?

焦虑是在日常生活中很常见的一种情绪,有欲望便会有焦虑。它是对外界感知威胁的一种适应性反应。短期焦虑能够成为一种激励因素,让人们能够有准备的面对。但过度焦虑导致的焦虑障碍则会导致功能下降和快感降低,进而痛苦增加。焦虑症有哪些症状呢?

1、早期躯体不适  在焦虑症的早期通常伴有多种躯体症状:心悸、心慌、出汗、胸闷、气短、心前区不适或疼痛,心跳和呼吸次数加快,全身疲乏感,肌肉紧张、头痛和疲劳,日常生活和工作能力下降。

2、无端恐慌  焦虑最显著且直截了当的可能就是无端恐慌—心脏砰砰直跳,呼吸困难,身体开始冒汗,双手颤抖,思想在头脑中游离,感觉自己好像得了心脏病或者快死了,整天专注自己的健康状态,担心疾病发作。

3、烦躁不安  心神不宁、搓手顿足、来回踱步、注意力不集中、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会如此紧张不安,很容易分散精力,没有动力,无法有条理做事。

4、适应不良  经常处在高焦虑状态的人其创造力和适应力也较差。相对地,比较容易被煽动,不够决断,相当谨慎和缺乏弹性,所以发现高焦虑的人群,较无冒险性,喜欢做白日梦,社会适应不良。

5、不当动作频繁  焦虑情绪不仅影响个人身心,而且直接影响到一个人的行动,由于焦虑情绪导致种种不舒服的感觉,致使人们采取一些无意识的动作,以消除紧张:比较常见的是利用来回走动或两手拨弄一件东西(例如笔、纸张)来消除紧张;有些人会不停搓手指、咬指甲; 也可能有脸部部分肌肉抽动。

6、难以入眠  焦虑的另一个普遍临床表现是无法入睡,自己躺在床上,胡思乱想,担心着生活中的各个方面:自己的责任,工作的最后期限,钱,爱情,家庭,导致无法入睡或者早醒。

 在焦虑心慌发作的初期及早进行调节可以取得较好的效果,如果病情延误到后期会给身心健康带来很多不利影响,因此重视做好焦虑情绪的调节是一件非常有必要的事情,下面教大家如何调节焦虑情绪。 

1、体育运动  肢体活动有利于缓解焦虑,平时容易急躁的人,应多参加慢跑、打太极拳、下棋、游泳等运动,可增强自我控制能力、稳定自身情绪。一项研究成果显示,每天只需跑步5分钟就有助于人们生活得更长。此外,跑步还能从多个层面上改善情绪,跑步会让人感觉良好的神经递质(5-羟色胺和去甲肾上腺素)发生持久性改变,这种效应既体现在锻炼过程中,也会显现在锻炼之后。更重要的是,跑步的重复性动作,会使大脑产生冥想的效果。

2、自我放松练习  如果是轻度的焦虑,不太影响工作、生活,就可以先不吃药,通过一些放松训练、活动来缓解焦虑。在烦躁不安时,先让自己坐下来。紧握拳头,让胳膊的肌肉绷紧,体验上肢的紧张感觉,然后忽然把拳放开,体会手臂的沉重、无力、放松。反复做几次,你身体的放松会带动精神的放松。

3、改变对生活事件、挫折、压力的看法  应该认识到压力并不全都是坏的,把它当作一个使自己能力提高的机会。同时对自己的期望不可过高,制订的目标可比自己的能力稍高一点儿,“去摘你跳一下就能拿到的果子 ”。思路一变,空间无限,心胸自然开阔,哪还会有焦虑心慌的情绪呢? 

4、多变换环境   假使眼前的工作让你心烦紧张,你可以暂时转移注意力,把视线转向窗外,使眼睛及身体其他部位适时地获得松弛,从而暂时缓解眼前的压力。你甚至可以起身走动,暂时避开低潮的工作气氛。多听一些舒缓流畅的音乐,去参加一些户外活动,亲近大自然,培养琴棋书画的爱好,可陶冶性情。

5、肯定自己  当焦虑袭来时,可以反复地告诉自己:“没有问题”,“我可以对付”或“我比别人行”。这样可使你渐渐消除呼吸加快及手冒冷汗的本能反应,使你的智能反应逐渐表现出来。

6、保持睡眠充足  多休息及睡眠充足是减轻焦虑的一剂良方。这可能不易办到,因为紧张常使人难以入眠。 但睡眠愈少,情绪将愈紧绷,更有可能发病,因为此时免疫系统已变弱。 

7、简化生活  简化生活的方式也有很多,例如,清理一些不必要的东西,减少杂乱,让我们的房间变得更加舒适;从事自己喜欢的职业,有利于我们更专注、简单地生活;亲近大自然,等等。

8、努力完成应做的事  做应当做的事,不能任由情绪支配;不要因心情不好而逃避生活。硬着头皮做下去,你会发现事情没有预想的那么糟。

    最后,如果通过上述的方法,您的焦虑情绪还未得到很好的改善,那么也请您及时到专业机构进行治疗。(作者:精神五科主治医师张杰 审核:精神五科副主任医师王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