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pular Science Park

科普园地

科普园地

健康科普专家讲座失眠症疑病症抑郁症焦虑症
健康科普专家讲座失眠症疑病症抑郁症焦虑症癫痫强迫症精神分裂症恐惧症躁狂症癔症自闭症多动症神经官能症成瘾行为心脑血管病更年期综合症
当前位置: 首页 > 科普园地 >健康科普 > 健康科普 | 孩子自伤怎么办?
健康科普 | 孩子自伤怎么办?
作者:-- 发布时间:2024-05-21 11:24:02 浏览:1029人

“医生,我的孩子怎么了,她最近怎么经常偷偷划伤自己,我该怎么办呀”,一位母亲焦急地问。门诊上经常会碰到家长带着满臂伤痕的孩子来咨询,但孩子却说,“我这样划着感受不到疼痛,看到鲜血流出来,我会更舒服”。了解到情况,发现孩子并非真正以死亡为目的,而是通过这样一种行为来缓解内心的焦虑或痛苦,即非自杀性自伤行为。

非自杀性自伤行为高发于青少年人群中,是指在没有自杀企图的情况下直接而刻意地伤害自己的身体,主要通过利器切割皮肤、撞击、皮肤灼伤、咬伤、搔抓等方式,具有反复性、蓄意性、间断性等特点,大多与人际关系敏感、负性情绪相关。遇到这类孩子,家长应该怎么做呢?

首先我们简单了解发生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的常见危险因素:

1.个体易患因素

1)冲动控制能力差和情绪调节、管理困难;

2)对自我形体的评价持有消极态度;

3)低自尊和性格:对自己评价过低的青少年更容易实施自伤行为。

2.早期的虐待经历

儿童期虐待包括情感虐待、情感忽视、躯体虐待和躯体忽视以及性虐待。其中情感虐待包含3种形式:1)言语攻击,意图造成强烈羞辱、诋毁或极度恐惧的交流;2)情绪操纵,将孩子置于一种旨在引起羞愧、内疚或恐惧的情境中;3)目睹家庭中的成年人故意羞辱、贬低或肢体伤害其他家庭成员。

3.家庭矛盾

家庭关系的破碎,对青少年的负面影响极大,家庭功能的不足是导致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的重要外在原因。

4.不良同伴关系和同伴影响

同伴关系处理困难,尤其是不受同伴欢迎或被同伴拒绝、欺骗,容易导致青少年产生心理问题,如抑郁、低自尊以及情绪行为问题。非自杀性自伤行为还具有一定的模仿效应,具有“时尚跟风”性质。

那么发现孩子自伤,家长应该怎么做?

1)评估伤口的严重程度,进行伤口处置,及时移除易获得的自伤物品。

2)学会倾听,并且避免评判,接受这件事已经发生并表示理解,不去过多地责怪孩子,给予关怀、尊重和支持,并尽力帮助他们解决问题。

3)寻找诱发行为的相关因素,如学习压力、人际敏感、欺凌等,解决负性生活事件。

4)寻求专业的心理卫生人员的帮助,如精神科医师、心理咨询师、心理治疗师等,由专业人员评估实施非自杀性自伤行为者是否合并存在其他精神障碍疾病,如心境障碍、孤独谱系障碍、边缘性人格障碍等。心理治疗为首选,包括认知行为疗法、辩证行为疗法、家庭疗法、团体辅助疗法和正念治疗等。也可选择药物治疗和非药物治疗,如电休克治疗、电针治疗、迷走神经治疗、重复经颅磁刺激等。

从积极的角度看,孩子愿意让家长知道或者看到他们的伤口,证明他们对家长仍有期待和需求,希望获得家长的关心和帮助,是一种求助的信号,虽然其目的并非结束自己的生命,但未来的自杀风险率要比一般人更高,希望家长能够及早识别,早期进行干预,寻求专业帮助,降低自伤对孩子的伤害。(作者:精神十科主治医师武伟丽 审核:精神十科郭敬华主任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