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园地
运动对情绪健康的益处已被广泛研究,其机制和效果涉及生理、心理及社交层面的多重作用。运动之后不仅有利于身体健康,对于心理健康也有帮助和好处。
一、生理机制:调节大脑化学与神经功能
1. 促进“快乐激素”分泌
运动能刺激大脑释放内啡肽(天然镇痛剂)、多巴胺(奖励激素)和血清素(情绪稳定剂),这些物质共同作用可迅速提升愉悦感,缓解焦虑和抑郁症状。
2. 改善大脑结构与功能
长期运动可促进海马体生成新神经元,增强记忆力和专注力;同时加强额叶与海马体对杏仁核(情绪反应中心)的抑制作用,帮助理性应对压力。此外,运动还能提升大脑供氧和营养,改善认知功能。
3. 降低压力激素水平
运动可减少皮质醇(压力激素)的过度分泌,调节内分泌系统,从而减轻长期压力对情绪的负面影响。
二、心理层面的益处
1. 缓解焦虑与抑郁
研究表明,规律运动对轻中度抑郁和焦虑的改善效果与药物相当。例如,团队运动或中高强度有氧运动(如跑步、游泳)效果尤为显著。
2. 增强自信心及自我认同
通过运动塑造健康体态、提升体能或完成一个运动目标(如:坚持跑步一周、学习一个新的瑜伽动作),可减少自我否定,增强自尊心,增强自我效能感。青少年群体中,运动还被证明能提升情绪稳定性与抗压能力。
3. 改善睡眠质量
睡眠问题与心理健康问题之间存在相互关系。运动通过调节昼夜节律和消耗多余能量,帮助深度睡眠,减少失眠和多梦问题,间接稳定情绪。
三、社交与行为调节作用
1.提供社交支持与归属感
参与团体运动(如球类、健身社群)可建立友谊,减少孤独感;团队协作还能培养人际交往能力和心理韧性。
2.转移注意力与行为激活
运动通过身体活动转移对负面情绪的过度关注,打破“消极思维循环”,尤其对抑郁症患者的行为激活疗法有辅助作用。
四、如何通过运动优化情绪?
1. 选择适合的运动类型
有氧运动(如跑步、骑行、游泳)对缓解焦虑效果显著。
团体活动 (如球类、舞蹈) 可兼顾社交与情绪提升。
瑜伽、太极、八段锦等低强度运动适合压力大或体能较弱者。
2. 保持规律性与适度性
每周至少3次、每次30分钟的中等强度运动即可有效提升身体素质和心理健康水平 。注意:避免过度运动引发疲劳,反而加重情绪负担。
3. 融入日常生活
将运动习惯化,如步行通勤、家务劳动等,无需复杂设备或高成本。
运动通过多维度机制改善情绪健康,既是“天然抗抑郁剂”,也是心理韧性的培养工具。建议结合个人兴趣和生活节奏选择运动方式,长期坚持以维持身心平衡。每一次运动都是对身心的滋养,动起来,你会遇见一个更好的自己。
(作者:精神七科主管护师 李亚婷 审核:护理部主任护师 严 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