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护管理
看,在医院的小花园里,精神九科的患者又开启了今天的运动疗法。他们在护士的带领下,认真地做着每一个动作!提到精神障碍的治疗,很多人会想到药物、物理治疗、心理治疗,但你可能不知道——规律运动也是帮助患者康复的一剂“良药”。科学研究表明,运动不仅能强身健体,还能从生理、心理到社会功能多个层面改善精神障碍症状。现在,我们就来聊聊精神健康的“隐形守护者——运动”。
一、运动是如何“修复”大脑的?
1. 调节大脑“化学工厂”
我们的情绪和行为由大脑中的神经递质(如多巴胺、血清素)调控。精神障碍患者常因这些化学物质失衡而出现症状。研究发现,中等强度运动(如快走、游泳)能促进内啡肽分泌(天然“止痛剂”),同时提升多巴胺水平,帮助缓解抑郁、焦虑,甚至减轻精神分裂症的阴性症状(如情感淡漠)。
2. 给大脑“充电”
运动时,心跳加快会促进血液循环,让更多氧气和营养输送到大脑。长期坚持有氧运动的人,海马体(负责记忆)体积会增大,注意力、决策力等认知功能显著提升。这对因疾病或药物副作用导致认知衰退的患者尤为重要。
3. 对抗药物副作用
许多抗精神病药物可能引发肥胖、代谢综合征等问题。规律运动能加速新陈代谢,帮助患者控制体重、改善血糖血脂水平,从而提高治疗依从性。
二、运动带来的“心理奇效”
1.打破“情绪黑洞”
精神障碍患者常陷入负面情绪循环。运动时,身体会专注于动作本身,暂时脱离病态思维;运动后内啡肽带来的愉悦感,则能“重置”情绪状态。一位抑郁症患者曾分享:“跑步时,我终于感觉自己在‘活着’。”
2.重建自信的“阶梯”
从完成5分钟散步到坚持一场广播体操,每一次运动目标的达成都在向患者传递信号:“我能做到!”这种自我效能感的积累,是心理康复的重要基石。
3.从“孤岛”到“社群”
团体运动(如舞蹈课、篮球赛)为患者创造了安全的社会互动场景。在合作与鼓励中,他们逐渐克服社交恐惧,重建人际关系。
三、 运动“处方”
世界卫生组织建议:成年人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焦虑症或抑郁症患者可以进行瑜伽、太极(身心同步放松)等;精神分裂症患者可以进行团体操、羽毛球(促进社交互动)运动;注意力缺陷障碍患者可以进行游泳、骑行(提升专注力)等。(文/精神九科 闫一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