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tice Bulletin

通知公告

通知公告

招标公告新闻动态通知公告外媒报道
当前位置: 首页 > 通知公告 > 职工六月份学习内容
职工六月份学习内容
作者:-- 发布时间:2014-06-11 10:14:37 浏览:2917人

刘云山:增强问题意识 坚持问题导向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发表系列重要讲话,深刻回答了新的历史条件下党和国家发展面临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贯穿着强烈的问题意识、鲜明的问题导向,体现了共产党人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展现了马克思主义者的坚定信仰和责任担当。在新形势下全面深化改革、开创事业发展新局面,领导干部必须有发现问题的敏锐、正视问题的清醒、解决问题的自觉。
  一、树立问题意识、坚持问题导向,是新的时代条件下开创事业发展新局面的必然要求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就是一个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毛泽东同志指出,问题就是事物的矛盾,哪里有没有解决的矛盾,哪里就有问题。实践发展永无止境,矛盾运动永无止境,旧的问题解决了,又会产生新的问题。问题是时代的声音,每个时代总有属于它自己的问题,只有树立强烈的问题意识,才能实事求是地对待问题,才能找到引领时代进步的路标。增强问题意识符合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辩证法,是贯彻党的思想路线的具体体现。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中国共产党人干革命、搞建设、抓改革,从来都是为了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90多年来,我们党之所以能够走在时代前列、引领中国进步,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准确把握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历史性课题,并为此进行不懈奋斗。革命战争年代,正是成功解决了中国革命的目标、道路、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等一系列根本问题,才最终赢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新中国成立后,正是创造性地解决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等重大问题,才顺利实现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并开启了社会主义建设新征程。改革开放以来,正是紧紧抓住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并在实践中不断取得突破,才成功开辟和拓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康庄大道,使当代中国和中华民族展示出光明前景。可以说,强烈的问题意识贯穿于革命、建设、改革全部实践,成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强大动力。
  现在,我们已经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正在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新的历史起点、新的历史特点,很大程度就反映在我们所面对的复杂矛盾上,反映在我们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上。应当看到,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我们有着非常坚实的基础和十分有利的条件,但面临的矛盾和问题也世所罕见。当今世界格局正在进行深度调整,全方位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我们面临的经济安全、政治安全、文化安全、军事安全、网络安全问题更加突出,维护和拓展国家战略利益的任务更加艰巨。当代中国正处于爬坡过坎的紧要关口,进入发展关键期、改革攻坚期、矛盾凸显期,许多问题相互交织、叠加呈现。正如邓小平同志曾经预言的,发展起来以后的问题不比不发展时少。就全面深化改革来说,要解决的都是牵动性强的深层次问题,都是一些难啃的硬骨头。如果没有强烈的问题意识,不能有效破解前进中的难题,改革就难以深入推进,发展就难以打开新的空间。


  二、问题是客观存在的,要敢于正视问题、善于发现问题
  问题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关键在于敢不敢于正视问题,善不善于发现问题。敢不敢于正视问题是态度问题,需要我们时刻保持头脑清醒,对存在的问题不掩盖、不回避、不推脱,否则就会使小问题演化成大问题。敢于正视问题,必须善于发现问题,领导干部就要在发现问题上领先。发现问题,要求我们有一双洞察问题的眼睛,拓宽视野看世界、看中国,看历史、看未来,从而找到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掌握解决问题的主动。
  在国际国内相互联系中发现问题。现在,国际国内的联系互动日益加深,国内问题中的国际因素和国际问题中的中国因素都在增加。中央反复强调要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把国际问题和国内问题联系起来全面考察、整体考虑。只有这样,才能形成既符合世界发展潮流又符合我国发展阶段性特征的发展战略,也才能找到解决面临问题、推进事业发展的科学方法。要立足基本国情、树立世界眼光,密切关注世界政治、经济、科技、文化各领域的新情况,准确把握国际形势发展变化的新趋向,从而发现需要抓紧破解的新矛盾新问题。要注意从世界格局变化中,看到维护我国主权和安全的风险与挑战;从世界经济缓慢复苏的态势中,既看到我国经济发展的新机遇,又看到不确定不稳定因素;从当今世界特别是发达国家科技日新月异的发展中,看到我国科技创新的差距和潜力;从世界各国文化的交流互鉴中,看到壮大我国文化软实力的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总之,在国际形势风云变幻中,只有及时发现问题,做到沉着应对、趋利避害,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在改革发展实践中发现问题。改革开放伟大实践,就是党带领人民群众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中不断推进、不断深化的。有人说,中国改革的一条重要经验,就是把所有问题都当作更上一层楼的机遇。改革就是问题倒逼出来的,当年一些地方率先搞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就是要解决吃不饱肚子的问题。经过30多年不懈奋斗,我国改革发展进入在更高水平上攻坚克难的新阶段。落实全面深化改革的任务,不可能是一片坦途,必然会遇到各种深层次矛盾和问题。要结合各地区各部门实际,创造性地贯彻落实中央决策部署,在大胆探索和勇于实践中及时发现倾向性问题。如何完整地理解和把握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的问题,做到既讲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又讲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如何处理政府和市场关系这个经济体制改革当中的核心问题,做到既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又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如何处理调结构与稳增长的关系,做到既抑制过剩产能、淘汰落后产能,又能够顶住经济下行压力、实现预定目标的经济增长,都需要引起我们高度重视。总之,在各种困难和复杂因素面前,只有在认识上保持清醒、在行动上积极应对,才能实现改革的顺利推进,确保发展的持续平稳。
  在总结经验教训中发现问题。我们党是善于总结经验教训、吸取历史智慧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先后作出过《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和《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这两个决议深刻总结了两个不同历史时期党所取得的宝贵经验和经历的失误与挫折,为当时历史条件下统一思想、团结一致向前看起到了重要作用。以史为镜,可知兴替。认真吸取历史的经验教训,并在对照现实问题中得到新的认识,就能够在未来征程中少走弯路、减少失误。特别是在国内外各种条件都发生深刻变化的新形势下,一定要对照历史这面镜子,深入思考并及时发现党面临的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又增加了哪些新因素;深入思考并及时发现精神懈怠、能力不足、脱离群众、消极腐败危险又有了哪些新苗头;深入思考并及时发现实际工作方面存在哪些问题和不足,努力做到不诿过、不贰过。

  三、问题纷繁复杂,要坚持用科学的方法分析和研究问题
  发现问题是前提,能不能正确分析问题更见功力。现实世界的问题错综复杂,有来自内部的,也有来自外部的;有经济领域的,也有政治领域、文化领域、社会领域的;有曾经经历过的,也有从来没有遇到过的,许多问题相互纠结、连锁反应。这就要求我们坚持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方法,科学分析问题、深入研究问题,弄清问题性质、找到症结所在。问题分析、研究得越透彻,解决起来就越有针对性。
  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不同事物的矛盾具有不同的特点,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阶段也各不相同,任何事物既有共性又有个性,这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哲学基础。我们这么大一个国家,不同地区遇到的问题,不同领域存在的问题,必然差别很大,这就需要很好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通过具体分析,弄清楚问题的多与少、大与小、轻与重、缓与急、易与难,有问题就是有问题,是什么问题就是什么问题。既不能视而不见、麻痹大意,也不能以偏概全、任意夸大;既不能把可能影响全局的倾向性问题当作一般问题来对待,也不能把特殊的某个方面问题作为全局性问题来处理。通过具体分析,弄清楚哪些是思想认识问题,哪些是政治原则问题,哪些是群众正当的利益诉求;弄清楚哪些是体制机制弊端造成的问题,哪些是工作责任不落实造成的问题,哪些是条件不具备一时难以解决的问题。从而做到对症下药、有的放矢,一把钥匙开一把锁。
  善于透过现象看本质。任何事物都有现象和本质两个方面,许多问题并不是一眼能看穿识透的。这就需要见微知着、由表及里,透过现象看本质、撇开枝节抓根本。在分析问题时,如果只观一隅、只察一面,就可能会一叶障目、盲人摸象,难以得出正确的结论。各级领导干部每天都要处理许多具体工作,面对纷繁复杂的问题甚至是令人头痛的难题。在这样的情况下,千万不能迷失在现象的迷宫之中,不能让表象问题“乱花渐欲迷人眼”,而要运用唯物辩证法这个根本方法,对问题的本质作出正确判断。比如,当前我国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确实是客观现实,国际上随之出现所谓“中国崩溃论”“中国衰退论”,但必须看到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面没有改变,有了这样一个科学的判断,才能稳定市场预期、增强人们信心。所以,分析问题要善于研机析理、察形见势,从繁杂问题中把握事物的规律性,从苗头问题中发现事物的倾向性,从偶然问题中揭示事物的必然性,努力实现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
  抓住事关全局的重要问题。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事物的主要矛盾决定事物的性质和发展方向,只有抓住了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才能找到解决各种复杂问题的重点,才能牵住牛鼻子,起到纲举目张的作用。要坚持胸怀大局、把握大势、着眼大事,注重抓事关全局、事关长远发展、事关人民福祉的紧要问题,进而明确有效破解问题的主攻方向。比如:思想理论建设方面,就要紧紧抓住坚定理想信念问题,深入研究如何固本培元、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经济建设方面,就要紧紧抓住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问题,深入研究如何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增强我国经济发展的后劲和抗风险能力;政治建设方面,就要紧紧抓住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问题,深入研究如何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推进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切实提高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进工作的能力;文化建设方面,就要紧紧抓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问题,深入研究如何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进一步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动,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社会建设方面,就要紧紧抓住社会公平正义问题,深入研究如何加紧建设对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具有重大作用的制度,逐步建立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切实解决教育、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医药卫生、住房、食品安全、安全生产、环境保护等关系人民切身利益的突出问题;作风建设方面,就要紧紧抓住“四风”问题,深入研究如何更好地贯彻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要求,扎实推进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建立健全改进作风常态化机制,等等。总之,只要抓住和解决了关键问题,就能带动全局工作,推进事业全面发展。

  四、问题绕不开躲不过,应当有敢于触及矛盾、解决问题的责任担当
  领导干部就是解决问题的,有没有解决问题的责任担当,是对领导干部的最好检验。共产党人是彻底的唯物主义者,勇于直面问题、善于解决问题是应有的自信,是有力量的表现。应当肯定,大多数领导干部问题意识是强的,解决问题的态度是积极的,但也有一些领导干部问题意识淡薄。有的忽视问题,对矛盾熟视无睹,一旦遇到问题,往往措手不及;有的逃避问题,搞鸵鸟政策、选择性失明,把一些本来应该及时解决的问题拖成了老大难;有的不注重解决问题,纸上谈兵、夸夸其谈,真正遇到棘手问题就捉襟见肘,这些都严重影响着各项工作的推进,影响着改革发展稳定任务的落实。淡漠问题是最大的问题,没有忧患是最大的忧患。各级领导干部要弘扬共产党人的担当精神,以解决问题为己任,在解决问题中集聚事业发展的正能量。
  增强问题意识,既要见思想,更要见行动。思想变为行动,重要的是把问题意识转化为问题导向。这就要求各级领导干部坚持以解决问题为工作导向,瞄着问题去,追着问题走,把化解矛盾、破解难题作为履职尽责的第一要务。要始终坚持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碰到难题敢于触及,遇到矛盾主动解决,想方设法把问题化解在萌芽状态,解决在职责范围之内,决不能敷衍了事、上交矛盾。要对照形势发展的新要求,抓紧解决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长远发展的重大问题,切实加强薄弱环节,努力开创事业发展新局面。要对照人民群众的新期待,抓紧解决工作中存在的损害人民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更好地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要对照党章的标准和要求,从习以为常的现象中发现思想作风方面存在的倾向性、苗头性、潜在性问题,坚决及时纠正,防患于未然。
  应当说,许多问题解决起来确实有难度,必须要有克服困难的勇气和韧劲。事实常常是这样,面对困难和问题,只要认真对待,问题最终都能找到解决的办法,甚至可以成为下一步发展的契机。对于领导干部来说,强化问题导向、增强责任担当,就要把解决问题作为前进的动力而不是沉重的包袱,作为创新的支点而不是退缩的借口。要有逢山开路、遇河架桥的勇气,变压力为动力,化挑战为机遇,敢啃硬骨头,勇于闯难关。要发扬钉钉子的精神,有咬定青山不放松的耐心和恒心,在攻克一个又一个问题堡垒中不断创造新的业绩。

  五、问题源于实践,要到实践和群众中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
  问题在实践中产生,也要在实践中解决。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是认识事物的客观规律,是解决问题的根本法则。如果只是空洞地谈问题,只是坐在机关闭门造车,就很难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人民群众处在实践的第一线,很多时候对问题的感受更直接、更准确,对情况的了解也更详细、更透彻。正如毛泽东同志所说,我们的同志不要以为自己还不了解的东西,群众也一概不了解,许多时候广大群众跑到我们前头去了。改革开放的很多方针政策都是来自群众的创造,我们所做的就是把群众的实践经验总结起来、推广开来。要牢固树立实践第一的观点,树立群众是真正英雄的观点,坚持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在深入人民群众、深入基层一线中破解改革发展稳定遇到的难题。
  深入人民群众、深入基层一线,必须做到走进去、沉下去、融进去。要认真贯彻中央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要求,巩固和拓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成果,增强宗旨意识,站稳群众立场,增进群众感情,坚决克服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要坚持眼睛向下、重心下移,多到基层接地气,多到现场摸实情,加深对民心民意的感悟,加深对客观情况的了解,加深对实际问题的认识。要尊重群众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拜人民为师,向群众求教,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从基层的实践经验中获得思想启迪,从群众的伟大创造中汲取丰厚营养。特别是对一些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政策性问题,要认真听取群众呼声、了解群众诉求,包括掌握网情民意,这样才能找到真正解决问题的好办法。


  六、有真本领就不怕有问题,关键是要通过学习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古人说,“政善治,事善能”。我们讲发现问题的敏锐,讲直面问题的担当,讲解决问题的办法,归根到底取决于我们自身的能力和素养。现在形势发展变化很快,不熟悉、不了解的东西越来越多,面临问题的复杂程度、解决问题的艰难程度远远超过以往,新办法不会用、老办法不管用、硬办法不敢用、软办法不顶用,领导干部本领恐慌问题十分突出。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很多同志有做好工作的真诚愿望,也有干劲,但由于缺乏本领,结果是虽然做了工作,有时候也很辛苦,但不是不对路子,就是事与愿违,甚至搞出一些南辕北辙的事情来。认识好、解决好问题,唯一的途径就是增强本领。在纷繁复杂的问题面前,各级领导干部要有克服本领恐慌的紧迫感,不断提高驾驭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能力不是固有的,本领也不是天生的,必须切实加强学习。善学者智,善学者强,善学者胜。只有持续学习、不断充电,完善知识结构,才能拓宽视野、提升思维能力,才能敏锐发现问题、有效解决问题。要大兴学习之风,尤其是领导干部要把学习作为政治责任,多想一想自己以前的时间都去哪儿了,工作之余应该干些什么,从而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用在学习上。要深入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学习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学习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各领域各方面的知识。要带着问题学习,对照遇到的问题找知识上的不足、找能力上的差距,不熟悉的东西要努力去掌握,通过学习缩小差距、补齐短板,提高战略思维、系统思维、辩证思维、创新思维、底线思维的能力,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要带着问题思考,对工作和学习中碰到的问题要刨根问底、举一反三,多问一问是什么、为什么,多想一想怎么看、怎么办,善于从个性问题中寻找共性问题,实现从看到问题到洞悉问题转变,把学习成果体现在解决实际问题的成效上。要带着问题调研,搞调查研究既要到那些有成绩、有经验的地方,也要到那些困难大、矛盾多的地方,对着需要解决的问题“望闻问切”“解剖麻雀”,从基层一线的实践创造中总结规律性的认识,寻找解决问题的钥匙。


  (本文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党校校长刘云山2014年5月15日在中央党校2014年春季学期第二批进修班开学典礼上的讲话,发表时有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