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 Information

新闻动态

新闻动态

招标公告新闻动态通知公告外媒报道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动态 > 【我心中的河南省精神病医院】之十一 纪念支援三线建设的先进模范人物杨家启
【我心中的河南省精神病医院】之十一 纪念支援三线建设的先进模范人物杨家启
作者:-- 发布时间:2018-04-18 09:51:36 浏览:1686人

    本网讯( 撰稿/曹国勋 整理/杨海霞 黄洪勇)“三线建设”是中共中央和毛泽东于20世纪60年代中期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它是在当时国际局势日趋紧张的情况下,为加强战备,逐步改变我国生产力布局的一次由东向西转移的战略大调整,建设的重点在西南、西北。400万工人、干部、知识分子、解放军官兵和成千万人次的民工,在“备战备荒为人民”、“好人好马上三线”的时代号召下,打起背包,跋山涉水,来到祖国大西南、大西北的深山峡谷、大漠荒野,风餐露宿、肩扛人挑,用艰辛、血汗和生命,建起了1100多个大中型工矿企业、科研单位和大专院校。

    为了支援大西南三线建设,党中央国务院下发文件号召河南省组织一万农民工支援大西南三线建设,并且建立工地医院。工地医院的医务人员由原河南省卫生厅从各市人民医院抽调,一批素质好、身体健康、医疗技术较高、能单独处理医疗工作的医务人员承担了建设工人的医疗保健工作。

    我院职工杨家启就是工地医院大军中的一员。

    激情燃烧的岁月

    我院职工杨家启,在“三线建设”工地整整工作了3年。在他的记忆里,“大三线”不仅是与艰苦环境斗争的一段创业史,更是一段激情燃烧的岁月。


    支援大西南三线建设的河南工地医院由我院、河南省医学院一附院及其他医院三十多名医务人员所组成。工地医院由一名外科副主任医生任院长,另设一名生活指导员负责医院行政人员的临床技术和政治思想工作。

    我们到省政府招待所统一集合时,杨家启就已经在招待所忙开了。杨家启对各地前来报到的同志特别关心,积极帮忙拿行李安排床位,领着新同志领取碗筷去食堂进餐,照顾的特别热情。开始时我还认为他是招待所的服务员,后来我一问才知道他也是抽调来的医务人员,使我对他特别有好感。我们跟随建设大军从郑州上车坐了三天三夜的火车到了贵州省安顺火车站。在火车行进中,杨家启主动背着急救箱不定时的到各个车厢进行巡诊,检查有无疾病发生并给予临时医药处理。


    由于交通不方便,从安顺去云南没有火车,我们下了火车又坐上了兵站的转运汽车,7天后,转运汽车才到达云南省昆明市,临时住在云南省昆明公路局各招待所。河南省的建设工人共分为二个团,一团被分配到云南省东南的师宗地区修师宗地区-罗平地区之间100公里公路;二团被分到大西南西双版纳地区修思茅地区-缅甸地区国防公路。

    我们跟随二团又坐了1天的汽车才到达离师宗县城60多公里处的工地安营扎寨。到达驻地后,大家不顾疲劳把各种设备器械和药品搬到工棚后,即刻投入到清理各种垃圾、平整地面、剔除杂草,整理病人的房间。

    青春奉献

    工地医院建立之初,由于病人不多就没设门诊,经过一段时间各连工期加快,各连常见病人逐渐增多,再加上当地群众得知工地医院里医生技术高纷纷找医生看病,造成医院工作忙乱不堪,医院研究决定成立门诊部。工地医院一致推选杨家启担任门诊和病房的负责人。在院长的领导下,杨家启先后建立了门诊和病房工作制度,并成立以院长为首的三人医疗小组,每周三带领病房医生大查房,为疑难和危重病人确定治疗方案,指导病房医生开展临床工作。杨家启对工作极端认真负责,早晨总比别人起的早,先打扫院内卫生、清理垃圾,然后到河里挑一担水才叫同志们起床洗漱。照顾大家洗漱完毕后,杨家启又开始组织病人吃饭。


    初到云南时是非常艰苦的,不仅居无定所,而且顿顿吃的是土豆和干萝卜丝,青菜叶很难见到,洗衣服没肥皂用皂角荚泡水,炒菜的油是从腊肉提取出来的……但在杨家启照顾下,工地医院的同事们没有一人叫苦的,大家都夸赞杨家启是一个好同志、好朋友。杨家启也每年被大家推选为先进工作者或工作模范。

    到云南工作一年后,各种工作基本走向了正常化。杨家启根据工地医院条件对各连开展了慢性病人的调查登记工作,对慢性气管炎、哮喘、慢性胃炎、各种关节炎进行治疗,对慢性阑尾炎、各种小的肿瘤、囊肿进行手术治疗。我和杨家启每周日去各连巡诊一次,早晨吃过饭背上药箱一去就是一天,巡诊到哪就在哪连吃午饭。杨家启同连卫生员检查治疗病人,我就叫连领导把工人们集合起来上卫生课,宣传疾病预防知识。巡诊受到各连领导和工人们的热烈欢迎。


    三年多的时间里,工地医院全院同志互相团结、互相爱护。在生活工作中我和家启建立了兄弟之情,互相帮助、互相体贴爱护,由于家启在工作中吃苦耐劳、积极肯干,各种工作表现突出,同志们都对他的表现无比赞叹。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这是杨家启谈笑间,曾引用的饱蘸深情的一句话。

    杨家启虽然已经离开了我们,但我始终记得他的音容笑貌。特写此文以作永远怀念。